• 235803阅读
  • 125回复

徐湖:话说老湖州系列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湖城的古城墙
  
  徐 湖
  
  湖城,在历史上与其它地方一样,城市四周建有逶迤的城墙,但湖城又有不同之处,起先,在秦时,西楚霸王项羽建子城,规模不大,范围相当于今天公园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府西街以北、爱山街以东的区域。不但建有城墙,还在城周开城濠,据明成化《湖州府志》载,子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东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古代一步合今1.6米)。到了晋代,郭璞筑罗城。至明清时,湖城的范围南北为6里,东西为4里,高大的城墙分隔为城内城外。古城墙沿今天的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蜿蜒起伏,并在城墙上建有6座城门,东名迎春门(现称东门口),南名定安门(九八医院后的公路桥处),西名清源门(在东风小学前),西北名迎禧门,即青塘门(在星海名城附近),北名奉胜门,即霸王门(原湖州通用厂处),东北名临湖门(现临湖桥处)。这6座城门中,除了迎禧门外,其余5座城门又都有陆门和水门,以方便行人、舟船进出。
  解放时,古城墙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地方都已残垣断壁,不过,在环城南路和环城西路一带,还能看到高高的城墙,这些城墙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已是颓废不堪,杂草丛生,但人们还能沿着土坡攀登而上。我还记得在小河头小学(后改朝阳小学,现名环球小学)读书时,学校后面的不远处,就是古城墙。那时,下午放学后,经常约了同学,结伴游玩,走过一大片菜地,就来到城墙脚下,登上城头,极目远眺,可看到山峦叠翠、河流如带、阡陌纵横、桑园簇簇、鱼荡星如棋布……
  古城墙的墙壁都是青石条块垒砌,可以想象建筑十分坚固,不过在那时,许多青石条块都已坍塌,露出墙内厚实的泥土。我有几个同班同学,他们的父母都在城墙下的蔬菜合作社里工作,除了做好社里的工作外,他们还在城头上种菜卖菜,以补贴家用。在那些坍塌的大石块的缝隙里,每年白露时节,蟋蟀便振翅而歌了,那里的蟋蟀不但大而且凶狠,斗起来像是不要命似的。
  古城墙外,还有护城河,虽然已被淤塞成一段一段了,但还能看出当年的风姿。原朝阳巷口的湖州气象站前,护城河中芦苇丛生,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道通往芦苇深处,我和同学们经常去那里玩耍,折些芦杆,把里面的芦衣小心翼翼地剥下来,粘贴在笛子的孔上,吹起来,声音响亮和柔美,现在,是用薄膜纸来替代了,这样的野趣,年轻人是没有经历过了。
  解放后,现在的环城南路内侧,还有长长的城墙,由东往西,一直沿伸到湖州中学的后门,过公路桥,还有一段城墙,建有城门,史称定安门,一头通往驿西桥、直街;一头通往牌楼街。那时,牌楼街上的牌坊还保存较好,小时候进城,走过一座连一座古老、苍凉的牌坊,听得头上鸟雀鼓噪,觉得阴森森的,心里感到十分恐怖,使劲拽紧大人的衣角不放,直到走完牌楼街,方才吁一口气。而在现在的车站新村前,解放前城墙就已被推平,护城河上架有一座木桥。1937年11月24日,日寇侵占湖城后,在桥边建有一座碉堡,据说在抗战中,湖州的抗日部队曾在此地与日寇发生过激战……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如今,沿着古城墙的遗址,先后建起了厂房、住宅、商店,护城河也被填平,成了道路,古老的城墙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来源:湖州日报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3 08:21:28 举报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横塘今昔

      徐 湖

  
      横塘,湖城中的一条小河,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还十分闻名。如今,这条小河还保存着一段,可许多人已不知道这条河在哪里了。
      2005年6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在新开河上建造了一座“九曲”人行便桥——闻波桥,贯通了两岸,方便了市民的往来。桥南堍,引新开河之水,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到市规划与建设局,这就是横塘。别小看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在历史上,沿河一度风景殊胜,自宋代以来,曾建有多座著名的私家园林。
       过去的横塘,从新开河入水,在现在的莲花庄大门旁,形成两路水脉,一路经莲花庄路,到建国路口,与月河漾之水汇合向南;一路过莲花庄,流经潜园路,两路水在吴兴实验中学前汇聚,形成一个“漾”,史称“王家漾”。从而,使莲花庄和潜园这一块陆地形成一个“岛屹”。
       据长期居住在湖州的宋代著名词人周密和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时,湖州城内有大小私家园林20余座,而在横塘一带,就有八、九座,可见盛极一时,在这些园林中,有文人莫彦平沿横塘(原四面厅,今莲花庄小区)筑莫氏莲庄,园三面环水,那时,横塘有莲荡数处,春天,新莲婀娜,夏天,荷香弥远,秋天,残荷别姿,岸边,垂柳依依,人行柳影荷气中,时闻跳鱼泼剌水上。其好友、诗人叶梦得经常在月夜与莫彦平泛舟水上,吟诗赋词,沿横塘悠然行至湖城南门尽心而返。
       横塘的另一路水,途经潜园路。在宋宗室南渡后,赵氏皇族沿城墙(现潮音新村和体育馆一带)建有3座园林,史称“赵氏三园”;还有参政李凤山建有李氏南园,尚书沈德和建有沈尚书院,这些园林紧密相连,延伸至霅溪河畔(湖州中学),不但处势宽闲,气象宏大,园内还引横塘之水凿池,遍植花木,亭台楼阁掩映其间,如沈尚书院,面积不但有百余亩,园内还“果树甚多,林禽尤盛……堂前凿大池几十亩,中有小山,谓之蓬莱。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在赵氏三园中,还建有射圃、崇楼等等。
       在与横塘毗邻的月河旁,在宋代,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任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倪思建倪氏园、经鉏堂;在岁月的更迭中,横塘旁的慈感寺,还建有西隐轩、碧云轩、水东轩等。
       后来,莫氏家业不守,其莲庄分为两半,一半为宋新安郡王赵与訔得到,建赵氏菊坡园,他在横塘上“修堤、画桥,”将四面厅与现在的莲花庄相连,“蓉柳夹岸,数百枝照影水中,如铺锦繍。其中亭宇甚多,中岛(今莲花庄)植菊至百种。”而到了元代,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在此建莲花庄,从而,更使横塘闻名于世。明代,莲花庄归莘氏所居,至清代后才逐渐荒芜,成为沈晋恩的义庄,建翳亶别墅和赋竹山庄。现在的潜园,在明代时,由进士出身,曾任江南道御史的长兴人朱凤翔建“书带草堂”,占地面积80亩,园内建有儒仙楼、乐志堂、木兰馆、苗茨亭、听涛庼、芙蓉城、招隐山房等。到了清同治初,著名藏书家陆心源购得书带草堂废园。他重新构思亭台楼阁,于光绪元年(1874)建成潜园(俗名陆家花园)。而现在的莲花庄一隅,在1959年,改建为青年公园。
        在历史上,横塘曾多次被填土改路,特别是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填河之举,使得横塘“河已填堙”。解放后,横塘已形成几个水塘的模样,但仍碧水青青,河面上长满白蘋,夏秋季节,开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煞是好看。在青年公园的大门前,跨横塘有一座石板小平桥,旁边已是桑园簇簇,菜畦片片,田地间,水塘数口,还有荒冢座座。在现在的六和庵,曾驻扎过一支解放军养马的部队,那时,古城墙还在,我曾见过那些战马在城墙边悠然地吃草,在城墙上欢快地奔跑,现在莲花庄的围墙边,还有几间砖混结构,洋瓦斜披的平房,这就是过去部队的营房。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横塘改建成道路,周围先后建起了市规划与建设局、莲花庄小区、体育馆、潮音新村、湖州军分区干休所、长运公司职工宿舍、航运新村等,湖中也得到了扩建。现在,在潮音新村里,还有一口水塘,塘沿青石砌成,想必是留传下来的古迹。而历史上的“岛屹”,在1986年,将赵孟頫的莲花庄(原址偏南处)、青年公园和陆心源的潜园划为一处,建成了新的莲花庄,成为人们休闲、游玩、娱乐和健身的好地方了。


来源:湖州日报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3 08:23:04 举报
离线
等级
村会计
发帖
2795
银元
4091
好评
113
在线
907 小时
注册
2007-06-23
登录
2024-04-18
多美的记忆。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6 12:22:19 举报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湖州文人修志书

       徐 湖
  

  湖州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也有方志之乡的赞言,历代都十分重视修志。据有关史料记载,修志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期韦昭的《吴兴录》。自三国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宗源瀚编纂《湖州府志》的一千多年间,经不完全统计,历朝历代编纂的各种府志、县志、乡镇志、山水志、古迹志、人物志等等有上百余部之多。在这些志书里,除了佚名外,我们可以查实到编纂者有在湖州任职的官员,也有长期寓居湖州的文人,更多的是湖州本地的文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湖州的文人不但编纂本地的志书,而且还为许多地方编修志书。最近,笔者接触到一些外地的志书,发现有许多湖州文人参与其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朝廷敕修《浙江通志》,在编纂人员中,有德清县学廪生陈璝参与“分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杭州府编修《杭州府志》,“分纂”人员中有湖州府举人郎培(松崖),“雠校”中有湖州乌程人、钱塘县儒学训导周云抒(缃雯)。
  到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修纂的《杭州府志》中,编纂者在“前志原委”中写道,历代对杭州记事者,唐有徐灵府,宋有张文规、左文质,其中还说到湖州人谈钥“其说杭事”。而当时存世并在清光绪四年(1878)、二十年(1894)重刻,载入《四库全书》的还有宋乾道《临安志》(十五卷),就是由乾道五年(1169)以右文殿修撰知临安府的湖州长兴人周淙(字彦广)撰著。
  在民国11年(1922),于乾隆志为蓝本修纂的《杭州府志》中,记有任会稽县学教谕,湖州乌程人汪曰桢担任“分纂”,在“分校”中有归安县学附生王绍宗,“监刻”中有候选直隶州州同、湖州归安人王家域。
  清乾隆十九至二十一年(1754—1756),时任浙江桐庐知县严正身重修《桐庐县志》,他在序言中说:“又虑讨论修餙之未详,复延余荐拔士钱塘柴杰、乌程闵斌同考订而斟酌之,则缺者益详,芜者益洁,规模益灿焉。”可见闵斌在严正身重修《桐庐县志》中,使志书得以完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纂的《绍兴府志》中,有湖州归安人、山阴县学教谕陆如崧负责“收掌”(收存掌管)之事。清同治九年(1870),浙江嵊县编纂《嵊县志》,时任嵊县教谕的长兴人、附贡吴光镐负责“收掌”一事。清道光十二年(1832),例封文林郎候选知县,时任庆元学教谕的吴兴人沈镜源与知县吴纶彰共同重修《庆元县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雕印刷的《富阳县志》中,有归安人、举人、富阳县教谕杨锡麐(萼舲)负责“监修”。
  民国三年重印的道光《东阳县志》中,“参阅”人中有湖州归安人、举人、时任东阳儒学教谕的章钧沐。
  湖州的文人还十分注重乡间的史事。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由浙江山阴(今绍兴)天乐乡邑人汤寿潜编写的《山阴县中天乐乡沈冤纪略》,是一册薄薄的只有16页,仅仅记载了有关乡里的地形、水系及闸、坝等水利设施的乡史,就是这样一册不起眼的史书,曾官至侍读庶子、侍讲学士的湖州埭溪镇人朱祖谋却为其题写书名。
  在清乾隆四年(1739)出刊的《湖州府志·著述》中,能看到施宿编《会稽志》、王豫编《西湖游览全志》等。
  湖州的文人不但参与本省一些地方志书的编纂,他们还积极参与外省一些地方志书的编修。
  在清乾隆四年刻印的《湖州府志·著述》中,先后有沈怀远《南越志》(此志为五岭诸书最在前者),邱渊之《齐道记》,吴均《十三州志》,姚思廉《区宇图志》,邱光庭《海潮谕》、《海潮记》,程大昌《雍录》(为周、秦、汉、隋、唐、五代皆都以此书故以名录),方勺《行都记》,宋熙宁中谪居庐山时的陈舜俞作《庐山记》,盛允升《九域图志》,葛立方《方舆别志》,吴芸《安南土贡风俗》,刘宗《襄阳志》,明洪武十七年为大理府通判的赵彦良修《大理府志》,顾应祥《南诏事略》,茅坤《大名府志》,闵梦得《漳州府志》,明崇祯八年知汀州的唐世涵《汀州府志》,茅元仪《寻山志》,朱衣点《皇舆图评注》等等。清道光二十五至二十九年(1845—1849),湖南宝庆府修纂《宝庆府志》,时任湖南按察使事盐法长宝道的湖州归安人杨炳堃与同僚任该志书鉴定之重职,并为之作序。清同治十年(1871),上海县编纂《上海县志》,湖州德清人、曾任河南学政翰林院编修的俞樾,就是三名总纂人之一。俞樾还先后主持和编纂同治《续天津县志》、光绪《川沙厅志》和光绪《镇海县志》。清嘉庆十五年(1810),江苏扬州府编纂《重修扬州府志》,其中就有湖州安吉人、徐州府萧县知县前署甘泉县知县的潘镕担任“监修”,“同纂”中还有湖州归安人、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修撰姚文田,“采访”人员中有湖州乌程籍归安县人、候补盐课大使孙树楷,“分校”中有湖州乌程县人、候选教谕张濬源;湖州归安人、监生高瀠和廪生王淦。“绘图”中有湖州归安人、生员姚之英。这部由钦命内务府护军统领兼管三山事务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修撰姚文田负责重修的志书,从监修、襄理、总辑到监刻、供支四十四人中,有七位是湖州人,可见湖州文人在其中的举足不轻。
  时过60余年,到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扬州府《续纂扬州府志》,在3人的总纂中,还有湖州归安人、曾任国子监司业的钱振伦。光绪七年(1881),今安徽省广德县重修《广德州志》,由湖州归安布衣丁宝书一人负责纂修,他人协助。
  以上只是笔者粗略翻检一些志书中发现的湖州文人的贡献,相信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中,有更多湖州文人的身影,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是值得湖州人引以为骄傲的。

来源:湖州日报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7 08:38:20 举报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湖州女婿——厉鹗

        徐 湖

        湖州城南定安街上,原有一座石桥——知稼桥,桥西,曾建有一座楼宇,名“鲍氏溪楼”,这座楼后来为奚疑所居,改名“榆荫楼”。在雍正十三年(1735)的中秋之夜,一位从杭州来的文人,在此与一位湖州女子结为秦晋之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这位文人就是著名的诗人——厉鹗。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谢,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举人,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那一年的中秋前夕,他从杭州到湖州拜访好友。他此次来湖州,主要是受不了妻子蒋氏的吵闹,出来散心的。厉鹗对湖州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经常乘船而来,城南的岘山、道场山、下菰城、浮玉山以及湖城四周的名胜古迹和城中各处,都留下他的游履,所以,他也结交了许多的湖州朋友。
        在这些朋友中,有府学教官、归安和乌程两县的县学老师,以及竹溪的名门望族沈幼牧、沈绎旃和布衣世家,以卖酒为业的榆荫楼主人奚疑等。而那次他与湖州女子朱满娘的婚事,就是由沈幼牧牵线搭桥和一手操办的。
        厉鹗的妻子是个蛮横泼辣、不孝不敬、不淑不贞的悍妇,经常对厉鹗及其婆婆谩骂,动不动就回娘家不归,因此,早已恶声在外,她与厉鹗的夫妻关系也已名存实亡,这就触动了沈幼牧及湖州的朋友们为厉鹗娶妾的念头。
       朱满娘(后来厉鹗为她取名“月上”)是沈幼牧的远房表妹,她从小过继给无嗣的伯父母。后来,她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养母先后过世,与养父相依为命。她贤惠端庄、孝敬长辈,与厉鹗的妻子截然相反。这样一个好姑娘,当然讨得众人的欢喜,所以,沈幼牧决定为厉鹗促成这件婚事,但满娘的养父开始以厉鹗的贫困和无人照顾而没有答应。为了解决满娘养父的后顾之忧,沈幼牧答应老人,厉鹗与满娘结婚之后,可以经常居住在湖州,同时,对他的养老归山等事都由沈幼牧负责。这下,这位老人满口答应了婚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幼牧与厉鹗的友情是多么得深厚。
       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44岁的厉鹗与17岁的朱满娘在鲍氏溪楼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婚礼,来宾都是厉鹗在湖州的朋友。由于满娘聪慧、颖异和贤淑,婚后,她在厉鹗的教授下,对诗文也能精通一二,夫唱妇随、琴瑟甚笃。期间,他们也多次到湖州省亲和探望朋友们。谁知,天公不作美,过了7年,满娘因怀孕得病,又为庸医所误,卧床不起,厉鹗每日服侍在她身边。满娘沉榻半载,不幸在乾隆七年(1742)正月三日溘然去世。厉鹗悲痛异常,写了12首悼亡诗,以寄托自己的哀思。10年后,厉鹗也离开了人世。
        故事到了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然而,湖州的有心人士并没有忘记厉鹗这个湖州女婿。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民国9年(1920),既是著名文人又是实业家的南浔人周庆云出资重建杭州西溪秋雪庵时,在庵内建造了纪念两浙词人的祠堂,特意将朱满娘的木主(牌位)移送祠内,放置在厉鹗的旁边。从此,两人永远相伴,成了一段西溪佳话。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周庆云浓浓的故乡情愫。1932年10月,著名作家郁达夫又根据这一史料,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小说《碧浪湖的秋夜》,使厉鹗与朱满娘的故事得于文学的形式,流传至今。
        两浙词人祠在“文革”中随秋雪庵毁圮殆尽。近年来,随着西溪的保护与开发,杭州市人民政府重建了两浙词人祠。1920年霜降后的第10天,秋雪庵的两浙词人祠内,聚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名人雅士,他们在这国内唯一祭祀词人的地方,进行了第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2005年11月2日,同样也是霜降后的第10天,秋雪庵内迎来了重新恢复的祭祀活动,不知朱满娘是否依旧伴随在厉鹗的身边?

源湖来源湖州日报来源湖州日报州日报
来源:湖州日报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7 08:40:54 举报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这是徐先生大半生记忆的累积,好文章总是是难得的,不会很多!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17 18:55:22 举报
离线
等级
种菜行家
发帖
997
银元
1713
好评
43
在线
1917 小时
注册
2007-07-29
登录
2024-04-18
多向徐老师和他哥哥学习、讨教啊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6-22 18:52:48 举报
离线
等级
养猪专业户
发帖
1519
银元
2463
好评
168
在线
2568 小时
注册
2010-04-16
登录
2024-02-26

捉蟋蟀

徐湖

 
        立秋过后,蟋蟀开始扬歌了,在墙角的砖缝中、在青绿的草丛间、在树根的泥土里……
        这惹人喜爱的小精灵,它不是叫,也不是鸣,因为,叫和鸣都是用嘴,它不是,它是用背上两片黛色,生有美丽的花纹,薄得油光透明的翅膀摩擦振动而歌。
       蟋蟀又名吟蛩、促织、趋织、蛐蛐儿,分布很广,我国大江南北都有,连国外也有,少年时看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寂静中的夜景里就伴有蟋蟀的曲声。
        蟋蟀有三种,一种叫“大棺头蟋蟀”,家乡叫“棺材蟋蟀”,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很像过去安葬死人的棺材。这种蟋蟀,往往栖居在孤坟荒墓附近,翻砖拨土看到这种蟋蟀,就像触霉头似地,马上就躲得远远的。还有一种叫“油葫芦”。但常见的是“中华蟋蟀”,大都为黑褐色,头圆,胸宽,头上生有两根长长的细丝状触角,捉时,稍不留意,就会断掉。蟋蟀又分雌雄,雄者尾处有二根像针样的直须,好斗,遇到同性,张开大颚的八字形牙齿,双方要大斗一番,不分出个胜败是决不罢休的。
       小时候,捉蟋蟀、斗蟋蟀是一大乐趣。暑假里,早早地用刀片在毛竹管上刻好一条条的细小长缝,再用锯条拦腰锯成半截的槽子,用铝片隔开,就成了一长格一长格的格子。待到蟋蟀声响起,邀上三五个小伙伴,到菜园地头、古城墙边、杂草丛中去捉。满载而归后,就将它们放在蟋蟀盆里咬斗,胜者饲养起来,来日再战;败者却往往被残害,或撕下两条大腿喂食胜者,或被残忍地摔死,现在想起来,心里就会感到一些内疚,毕竟也是一条生命啊!
        中国人喜斗蟋蟀,据有关文献记载,始于唐天宝年间,屈指算来,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南宋时,奸相贾似道喜蟋蟀之戏,还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在他手里,一只好的蟋蟀身价竟达数十金。在民间,玩蟋蟀更是大有人在,但有些人却把蟋蟀当成了赌博的工具,这与“玩白相相”背道而驰了。
       雄蟋蟀极喜高歌:唧、唧、唧……在双方咬斗中,既为鼓舞自己的斗志,也是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平时,是为了告诉对方不可侵犯自己的领地而发出的警告,也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而雌者,生有三根针样的尾须,其实,中间的一根是产卵器,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后,便响起“唧噖、唧噖”的“谈情声”,雄者的高歌声、“夫妻”间的谈情声,在秋天的清晨、黄昏、夜晚交织成一首优美的乐曲。
       每每听到那些小精灵的“琴声”,不由怦然心动,它不但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也引起了我的童心。最近趁一个星期天,早晨用窗纱做了一个网罩,下午便兴冲冲地骑车到城南郊外,沿路在黄豆地边、桑树园中、田埂地头……静静地听着蟋蟀发出的声音,辨别着雄壮和响亮,然后,悄悄地蹑手蹑脚靠近前去,蹲下身子,不管秋阳晒着背尚火辣辣的痛,竖着耳朵,耐心仔细地聆听,找准目标后,就小心翼翼地翻动碎砖、泥土、枯叶。瞧!一只蟋蟀出现在眼前,于是,用纱网迅速地罩下去……那天,我不但欣赏了秋日下郊外的美景,还收获颇丰,点点塑料袋里装蟋蟀卷成的小纸筒,竟有6只!
       晚上,我带着有些疲惫的身体,舒适地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蟋蟀盆里的蟋蟀欢快地奏着小夜曲,伴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湖州日报 》2011。8。28。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8-29 11:49:37 举报
离线
等级
村文书
发帖
5341
银元
9336
好评
19
在线
1396 小时
注册
2011-07-23
登录
2018-10-28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9-01 10:55:45 举报
离线
等级
六级太湖渔民
发帖
459
银元
582
好评
144
在线
177 小时
注册
2011-07-24
登录
2023-06-15

湖州有个梳妆台小区,记得传说中也有说章要儿住在梳妆台小区的,是吗?
IP: 浙江   发表于: 2011-09-04 21:25:44 举报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公告:如果您的回复没有立即显示,可能自动进入审核,一般5分钟左右会审核通过,请见谅!
 
上一个 下一个